||

在柏林的那一年 – 德國高中交換學生心得分享

台北市立陽明高中 楊知夏

故事開端 人生像本書。多麽氾濫卻也貼切的形容。每個人生段落組成一篇篇章節。故事的開端總是讓人期待,結局也難以預料。當時決定要當交換生似乎只是一股衝動不是多麽深思熟慮。在爸爸看到並推薦下,我們讀了一本台灣高中生到芬蘭交換後寫的書。如果他可以,我也想要試試看!當時這樣的想法在心中萌芽。我想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應該還能有更多可能與道路,而非只能是升高中後就讀大學這樣單一的路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沒有為自己做除了「等一下要吃什麼」以外的決定(當然不是說就這樣讀高中大學不好,只是我想腳下走的應該是想清楚過後的路而非盲目跟從)。對我來說,如果我的高中生活就這樣結束會有點可惜,還有這麼多事物等待著被嘗試,世界如此廣闊,人生還有這麼多可能性。在這樣筆直的路途上稍微轉個彎,會有機會遇到不一樣的風景的吧。這一年中,雖在不熟悉的地方卻因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而能更加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及優缺點。也是在課業中喘口氣、深呼吸,跳脫原本的生活圈看清自己在哪裡、最終又想抵達到哪裡。 決定要離家出走後的下階段是要決定要去哪個國家。對我來說這不是太簡單的抉擇。快速決定是歐洲後,德法在日照時間(交換月份是9到6月主要季節是秋冬季節)及天氣方面贏過北歐,卻在德法之間掙扎很久。法國的語言、文化藝術層面都吸引著我,但德國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是強項,若我利用這個機會學德文,對以後想要走動物方面的我來說也有優勢。最後下決定是因為爸爸問我:你接下來的這一年想要和怎麼樣的人相處?從刻板印象、網路資料、他人口述經驗來看,能在戰後迅速恢復經濟的德國人民,是有效率、有計畫的,而我也想要學習和瞭解德國的自然動物保育及教育體系。於是開始和遠景安聯絡、準備、申請和無盡的等待,每個步驟都充滿了不確定。從一開始考英檢直到最後找到接待家庭過程約八個月,再到簽證成功批下來後才終於有塵埃落定之感。
在 Lübeck Deutschland
心路歷程——交友、接待家庭和語言 來交換之前,其實對自己還算有信心,覺得不管是和家人朋友相處、語言及文化應該都可以適應處理得不錯。當自己跨出舒適圈,才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前在陌生群體裡面總是等待他人來和我搭話,也較不擅於表達自己想法。但在這樣的新環境裡我的舊規則完全不適用,想要交到朋友就得主動,必須非常「厚臉皮」的不停找話題和提問。我覺得德國人較台灣稍微封閉一點,雖然一開始會有彼此好奇的階段,如果沒有好好經營之間的關係,沒多久後很容易就冷淡掉。其實就我而言,即使很努力了還是很不容易融入當地人,畢竟語言、文化還是有點隔閡。剛開始來德國的時候德文能力很差,沒有辦法用德文溝通,所以和第一個學校的朋友都用英文溝通,即使後來德文進步想要試著用德文和他們講話,他們還是習慣和我說英文。畢竟沒有人想要在平時和朋友聊天時還要用外國語言,所以漸漸的就和他們有點疏離。冬天時,和接待家庭關係不是很緊密,在學校又沒有交到特別好的朋友,當時真的覺得很孤單,去哪裡都是自己一個人,再加上冬天天氣狀況,時常處在很憂鬱的氣氛裡。說不會想家是騙人的,好幾次和台灣家人通話過後的安靜和孤獨,都讓我忍不住掉眼淚。不過後來透過網路上認識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非常幸運的認識了好幾位交換生,這讓我的交換生活後半段變得豐富。一開始會告訴自己要多交當地人的好朋友,所以在和交換生見面的時候會有點罪惡感,但其實卻也覺得這就是交換計畫有趣的地方。幾次的聚會、party,認識了好多不同國家的人,似乎開啟了真正的「交換」,不管在語言、文化、生活瑣碎事等等,我們都很珍惜享受著每一個不同國家背景的人及和他們交流的當下。 另外,接待家庭也是交換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環。還記得當初收到安置通知時當下心情是多麽複雜,一方面有「終於確定了」的感覺,另一方面卻又更加不安,不停幻想自己和這個家庭相處。一開始彼此充滿著期待和好奇,就如情侶之間曖昧和熱戀期一樣,但當這段時間過了,緊接在後的就是磨合了。和一轟的相處起初都還算順利,有些困難好像也都覺得可以克服,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發現對我的期待我卻沒有達到,例如我的語言能力不如他們想像中的好、我慢慢變得不再這麼主動等等。他們有不開心時會和我溝通,而我也會盡力改進。但當不滿慢慢累積,接待我給他們帶來的問題超過了快樂,他們決定請我離開。我聽到的當下很錯愕、又非常非常難過,有點無法接受自己是如此的不完美,也很自責很生氣自己讓他們如此煩惱。其實我知道我們之間的相處沒有很順利,但我覺得一切好像都正在慢慢變好、我也努力在進步。即將邁入倒數三個月時卻突然發生這樣巨大的改變,其實心裡衝擊很大。而且接下來狀況會怎麼發展也尚未確定,甚至能不能找到轟家再接待我都是未知數。
在盧貝克
後來我想我們彼此都努力了也磨合並嘗試再給彼此機會,如果還是沒有改善那我想就真的是磁場不合吧。而或許這也一個轉機。三週的等待時間,再次收到了安置通知(在我區域代表的家裡)。這次的心情很不一樣,好擔心自己又會讓這個家人失望、害怕會不會他們也不喜歡我等等。然而和我的二轟相處,我覺得很舒服也很自在,而且我感覺被「愛」!真的很幸運可以找到這樣的家庭,覺得好像一切豁然開朗。不會再自責及怪罪自己。即使時間短暫、沒有機會特別一起做一些家庭活動,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彼此之間會留下深刻的回憶。家庭生活並不容易,即使是有血緣關係的都多少會有摩擦、更不要說從前根本不認識、突然就要生活在別人屋簷下的狀況了。不過想起在距離台灣約九千公里的地方,有另一個愛著我的家庭,是一件多麽令人心滿意足且溫暖的事情。
在學校
除了人際關係,在語言學習的路上我也遇到一些問題。在來德國之前大概學了半年的德文,我知道就語言學習來說這樣的時間是不足也短暫的,但是當自己踏上德國土地,發現真的沒有一個字聽得懂、上課很認真還是感覺像在放空、每當看到轟爸轟媽對自己失望的表情,那時候的我真的非常沮喪。上了兩週語言班、在車上背單字、寫德文參考書,明明努力了,為什麼還是聽不懂?對自己很失望,尋求其他交換生朋友的意見才發現或許是我太心急,其實以我這樣的德文學齡聽不懂是非常正常的,怎麼可能來四五個月就都理解? 或許偶爾會因為外界壓力而否定自己,但是要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只要知道其實有在持續努力及進步那樣就好了。然後告訴自己,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是有在付出的狀況下,情況就會漸漸變好的。 從搭上飛機前的自信、接著被各種事情打擊而失去信心、相信事情會好轉卻又不斷在低谷徘徊、隨著時間和季節交替,慢慢的接受和重建、最終回過頭來看,不敢說這年多美好完美(實際上低潮的時間還真的不少),但是我相信自己的成長改變是很深刻的。身在不熟悉的環境,卻好像更加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可以看得清楚自身的問題、缺點,同時也努力留下自己的優點並發揮。 改變與體悟 最後要回台灣的那段時間,我一直想著:那我到底有沒有學習或成長、我有改變了些什麼嗎、人生會因此而有所轉變嗎?老實說,這些化學變化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強烈。不過經過這一年後,當未來遇到某些狀況,我可以用相較以前不同的能力和態度面對。 首先最明顯的改變是語言。語言不僅僅是學校課本裡教的那些單字文法,而是真正應用在生活中的「溝通工具」。為了交友、表達自己,只能不停的用僅會的單字句子拼湊,不管在英文和德文方面。即使知道自己講的錯誤百出,為了「生存」還是必須硬著頭皮說出來。原本常害怕說錯會被別人看不起、被嘲笑,現在也不會再在意這麼多,只知道「多用」就對了,累積下來也就會有慢慢的進步。當某天發現我有辦法用德文點餐且看得懂菜單的時候,即使是這種微不足道的生活瑣碎事,依然讓自己感到有些驕傲。 此外我也學會時間的運用與規劃,因為深知這一年將會過得格外得快,而且不把握就再也沒有機會,在柏林時只要一有空檔我就想要多幫自己安排一些行程,而不只是待在家裡do nothing。不管是音樂會、展覽、到湖邊游泳散步、和朋友聚聚、多認識這個城市或單純只是一個人找個咖啡廳享受那樣的氛圍,都在這年中不停上演(尤其是春夏天)。並且也學著在家庭生活、自我發展、課業語言學習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光顧著玩而忘記多和家人相處。該做的事情也會馬上進行,而非「今日事,明日畢」。 在個性方面,變得比以前更加活潑外向,能收能放。剛開始,沒有認識半個人,一切都必須從零開始。不停地向他人示好、微笑並展現陽光的一面讓大家對我有好印象。久而久之,居然也變成了習慣,身邊朋友都說我很愛笑。除了很樂意認識新朋友、居然也可以和陌生人順利聊起來。這和在台灣即使是和認識的人聊天偶爾都會感到尷尬的我來說,也是一大進步!party和聚會,讓我更放得開。起初總是害怕自己不會跳舞、律動很差,不過怎麼有辦法拒絕一群總是扭腰擺臀、又善於載歌載舞的朋友們的邀舞呢?即使知道自己的樣子很蠢,但是那又怎樣?若因愛面子而放棄了當下的快樂,我想是一定會後悔的!什麼場合,就做什麼事。在該跳舞的場合就盡情跳(沒有跳舞的人反而更突兀),該認真時就收斂。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在十二年級考畢業考(Abitur)之前會有一段長假,而在放假前的最後一週被稱為格言週(Mottowoche)。在這週裡每天會有不同主題,而每位畢業生會依照主題來打扮自己。當我在學校看到學長姐的打扮時我感到很非常驚訝,每個人都很投入、認真準備自己的裝扮。沒有人因為覺得羞恥而不參與或者敷衍了事,所有人都用盡心思讓自己看起來出色非凡。即使他們愛玩,也幾乎不會有人在上課時睡覺、滑手機,他們真是一群能收能放的高中生。 最後,我也變得更善於表達。在這裡,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不僅是在言語方面。(講到這一定要幫德國人(柏林人)平反一下,他們並不像我們印象中的保守古板!)在課堂上勇於舉手發表意見的同學不會被認為是愛搶風頭、為了團體權益而罷工的工人也不會被認定為不務正業、透過獨特穿著來傳達自己的人們更不會被不齒的眼光盯視。每個人有表達自己的權利,而大家也都很享受及樂於使用。而我也學著用各種方式傳遞自己的意見,不再只是害羞、擔心他人看法或覺得無所謂。或許還有些事情是要在未來面對它時才會發現自己的改變,又或許有些是無聲無息、悄然而至的。不過這樣的一個經驗體悟,將會永遠留在心中。 結局,卻不是結束 不管順利與否,終究會進入尾聲;無論多麽不捨,總是會分開。時間的速度似乎超乎想像,不論面對愉快悲傷,這十個月的消逝像夢一場、太不真實。即使最後兩個月漸入佳境,卻要在達到高峰時和一切說再見,我捨不得和這樣的生活、家庭、朋友們分開。即使打從踏上德國土地的那瞬間就做好了要離開的心理準備,但當最後真的走到這裡必須向一切道別時,還是充滿了不捨和淚水。 “Exchange is not a year in a life, but a life in a year”交換不只是生命中的一年,更是一年裡的一生交換學生之間流傳著這句話。在我的17歲裡,我離開家、前往未知的土地,不是事事順利、常感到沮喪傷心,但當踏出舒適圈及同溫層後,學習一種語言、了解一個文化、認識一個民族思維及城市性格;更多了些時間面對自己、清楚自己的人格特質、釐清對未來的想法。為了當交換學生,有許多事情要取捨、要放棄;回來之後要馬上進入備戰狀態準備學測;甚至偶爾會被人說閒言閒語。但我還是會說:感謝當初的自己有這樣的勇氣,走進不一樣的道路。即使不如想像中完美,有些辛苦更有點遺憾,然而這一年間體驗經歷,每每回想起時,嘴角滿足的微笑。分離從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必須告別家鄉,不知再見是何時。時光不復返,有些人從此擦身而過;這是交換年的尾聲,但卻不是一切的結束。當未來感到徬徨時,我會想起十七歲那年所學。這些見聞不會忘記;遇到的種種會在心裏迴盪好久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