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師大附中 王堯漢
勇敢逐夢
人的一生,有許多的轉捩點。而在這些劇烈變化中,都隱藏著無數的挑戰和成長捷徑。在年輕的十七歲之齡,我十分幸運地能夠擁有這個機會,成為由台灣遠景安國際教育機構送到加東魁北克省的交換學生(2004~2005)。
許多人問我,為何在台灣這種升學主義掛帥的大環境下,我會選擇到加拿大的法語區,學習一種與高中課業毫不相干的外語?而不是如同大多數的人一樣,捷足先登,出國進修英文?由於我對學習外文的意願很強烈,又不甘於被「英文是最重要的國際語言」的觀念所限制,加上自己的英文已到了一定的標準(去年通過了英檢中高級),於是我和家人討論後,毅然決定自我挑戰,不顧旁人眼光,隻身前往這個語言文化都很陌生的區域。
語言學習
剛抵達的第一週,參加了蒙特婁的語言文化營,因為之前完全沒有法文基礎,只能使用英文和當地人交談,幸好在那兒我所接觸的人都能夠使用英法兩種語言,所以沒有遇到太大困難,包括了我的暫時接待家庭,營隊教課的老師及那些大部分來自德國的交換學生們。雖然營隊時間不長,但對我而言是必要的,因為不管在生活和學習層面,我都需要一段適應期。那一週,我們所有之後要散布到魁北克省各地的交換學生聚在一塊,早上上課,下午便到市區或郊區觀光。十分可惜的一點是,我並沒有在這次的活動中認識許多朋友,可能是面對那些較冷漠的德國人,加上自己不懂法文,便消極退縮了起來。幸好我的室友是一位丹麥人,兩人講起話來也十分投機契合,而我也順道向他請教法文基本文法的使用規則及一些基本單字,以幫助我在接下來的時光中能更快進入狀況。我還記得第一天上課時,老師點名調查實到人數,我竟連自己名字的法文唸法都不清楚(法文中,h不發音),甚至走錯教室,但我從此時開始就十分堅持,要忠於這個我未曾謀面的語言,就算上課和觀光時所有的解說我都不懂,我還是會努力去揣摩其中涵義,這是十分辛苦的,而我卻樂此不疲,因為這是我自己要追求的東西啊!靠著英文底子,我硬是撐著,卻也有些後悔自己在出國前對法語了解太少,看著別國學生都精通三四種語言,我深深地感到本身的渺小和不足。在台灣,多多少少都會為了自己的英文程度還不錯而沾沾自喜,到了這個時候又才發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幾天下來,蒙特婁的中國城,舊市區和附近的水上樂園,我們都玩遍了,因時差而疲憊的身體也逐漸恢復。這期間,我想把法文學好的心情更加強烈了,決心也更堅定。
接下來在Saguenay-Lac-St-Jean,一個魁北克省較偏北的區域,也是我待了十個月的他鄉,英語是完全不通的;加上地形封閉、離首都遙遠,人們又有自己的獨特口音,所以前二個月對我而言,是既痛苦又困窘的。一方面既聽不懂又不會說;二方面則是和接待家庭及週遭的人還有一段隔閡。為了學好法文,我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當然還有接待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協助。一開始,他們把一些寫在紙上的法文單字貼在各家電用品上,供我作辨認,再者就是我每晚和爸媽用紙筆交談,以幫助我儘快熟悉日常生活對話及用語。除此之外,我的字典及文法書也從不離身,一有空就翻查和對照,在發音上面也毫不鬆懈,常常別人說一句,我就跟著學一句。在這種情況下,我開始有了顯著的進步,慢慢了解他人,也能做簡單溝通。
跨過了第一個瓶頸,我進入了另一個學習階段——那已是魁北克的嚴冬日子,又冷又長,只能在室內長期逗留。在這段經常無事可做的時期,我看了好多電視節目和電影,增加聽的能力;也閱讀了很多書籍,增廣詞彙,過了聖誕節又是一個高峰。之後到離開以前,我的法文應對能力已相當成熟,達到了「聲入心通;意到筆隨」的境地。十個月的法文學習,從零開始的過程固然辛苦,我卻十分清楚地看見一路走來,成長學習的軌跡。我對自己的表現充滿肯定,在語言領域上,我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學校生活
和在接待家庭裡一開始的日子差不多,我第一天去上學時只有一個感覺:我是不是來到火星上了?所有學生三五成群討論得熱烈,而我卻不知所措的看著所有陌生的人,也接受他們微微異樣的眼光。那是一所當地新成立的中學,標榜「藝術與人文」的學習理念(雖然我也是過了一陣子才聽說的),我在八月底和接待媽媽去註冊時,由於無法溝通,我所有的選修科目都是她依照從前接待過的交換學生之興趣而做的決定,之後我終於了解但也無可奈何,幸好,我一年來上的課都十分有趣。除了必修的法文、歷史、英文及數學,在選修科目中我上了體育,戲劇和新聞,其中後兩項是我真正獲益良多的,在台灣普通高中見不到的課。
學期剛開始,我最痛苦,最不能忍受自己做的事就是打瞌睡,而精神上和體力上的負荷卻好像也到了極限——一整天五堂課下來,沒有一堂聽得懂的,老師們在台上講課,又因為不曉得我能聽懂幾分而尷尬著,好一點的,只有下了課過來問我上課的情形,我如果整堂都醒著就回答:還可以,若不小心被周公抓走了,只能紅著臉搖搖頭,不好意思答覆;有些老師則是完全束手無策,只得當作班上沒有交換學生——其實他們也不曉得該怎麼幫助我從頭開始學習法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怪他們。當我們在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時,無論語言生活及生活週遭的一切都是無比的累人,我甚至在開學第二天就請了病假,疲倦和不適讓我抵抗力減弱以致得了感冒。而支持著我去面對一切的,應該就是同儕之間的鼓勵和幫忙吧!雖然一開始我們的溝通也有許多困難,甚至逼迫他們使用不怎麼流利的英文和我交談,但友誼是不分國籍的,我的開朗和友善慢慢地展現出來,我也擁有了不少談得來的好友,在平常聊天時他們總是對我們的中國文化及台灣有很濃厚的興趣,在我能力範圍內,我也不厭其煩的一一解釋,於是我的法文在日常生活中突飛猛進,也真要感謝我的聽眾們。
慢慢熟悉了環境,我開始步上軌道,在英文課及數學課方面我是易如反掌,即使是使用法文教材做講解,但內容都和我所學過的大同小異;在法文課及歷史課上我比較吃力,尤其法文,這就好像一個從未學過中文的外國人一來到台灣直接上高二的文言文一樣困難,但我也終於撐過去了。而上新聞課時,是使我語言進步最大,最快速的時候,我在剛學法文一個月後的九月底就被指派一項作文作業,題目還十分的艱澀,幸好我的指導老師十分樂意幫我的忙,我一開始用英文騰過一遍後,他便和我一起把文章翻成法文,過程中我真正學了不少。一年下來,我寫了無數篇主題天馬行空的文章,到最後原本錯誤百出的段落變得十分順暢,這都得感謝這門課供給我的創作機會。此外,我們有時候分組工作,不但要錄製電視採訪節目,還得做出正式的法文收音機節目,有一段時間我們的節目真的被放到了當地的廣播電台呢!這實在是一次難得的經驗,而我也從中學習到一些做事態度及對話技巧。另外,重於即興演出的戲劇課更是讓我如魚得水,玩得不亦樂乎。
期末考充斥著的六月,我真正捨不得離開這個我待上一年,人情味十分重的小學校了。從萬聖節派對,聖誕節舞會,冬季運動會,到四月的戲劇節,紐約行,及最後要和大家分開前的畢業餐敘,都一路走來了,同年級120位畢業生我認識七成以上,有太多太多的回憶歡笑及淚水,是我們帶不走也奪回不來的。我的期末成績也十分優異,法文的閱讀測驗我竟拿了全班最高分,勝於當地學生;連十分刁鑽的歷史期末考,班上三十個人只有三個及格,而我竟也是其中之一!!此外,所有的科目一旦及格(選修及必修),即使我只上了當地中學的第五年,我是有資格可以拿到畢業證書的!光憑這點,我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饋,也替我自己感到興奮和快樂。即使回到台灣重讀一年高二,雖然要慢人家一年才能畢業,甚至回去還有課業銜接不上的困頓在等著我,但那又如何呢?我學到了多少課業外的知識,看到了多少和台灣不同的風俗民情,體驗過多少語言學習過程中,從無到有的驕傲和進步?
我相信,若時光倒流,回到過去,這條路,我會堅信不移地重走一遍,又一遍……
氣候體驗
沒出台灣以前,所謂的冬天,是指介於攝氏十度上下不算長的幾個月。在魁北克,我真正體會了所謂的冰天雪地——六個月都積著雪,一、二月最冷可達零下四十幾度;屋內開著二十四小時的暖氣;出門要穿帶雪衣、雪鞋還有毛帽的嚴冬!到六月時,卻又熱的出奇。臨走前的最後一週,每天都升上攝氏三十八度,讓人只想在泳池內待上一整天,什麼也不做,屋內又缺乏冷氣設備,常常是又熱又乾燥。冬冷夏熱的大陸型氣候,挑戰人體的極限,將會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回憶。教室外那扇在暴風雪後被整個覆蓋住的二公尺高窗,還有我身上在後院曬一天太陽後脫一層皮的痕跡,都是最好的證明……
文化差異
從前雖然也有短暫遊學的經驗,但真正去經歷一次整年的國外生活,才徹底感受到文化衝擊之頻繁及差異之大。魁北克曾是法屬殖民地,保存了和其他英語系省份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家庭觀和人生觀,和東方人相較下都是南轅北轍。譬如,我的街待家庭總是告訴我,家庭是生活的重心,其餘其次;課業方面,行行出狀元,有一技之長最重要;金錢在親人間也是明算帳,和講求客套、人情的中國人很不一樣。通常年過十六的青少年,家人不再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此外,中國人以禮待人、以和為貴的態度,使人與人之間總維持著和諧,而在當地,人們總是直言直語、爭執摩擦不斷,但也常常很快就煙消雲散。有好幾次,我因無法自由出門行動,和接待家庭給予的過分保護感到憤怒和無助,也和家裡長談過好多次,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只因我住在一個僅有兩千人,離市區遙遠的小鎮!有時真會覺得自己的行動自由被限制住了,但我也嘗試從他們的角度去了解,基於安全之虞,加上我不能駕駛,我只好認了。此外,我的接待家庭不喜歡出遊,即使出了遠門也節儉成性的態度和我的觀念往往背道而馳,有一次我們到魁北克市去觀光,卻花了將近一個小時在舊市區找速食餐廳,只因他們不想花太多錢在食物上,結果繞了一大圈不僅沒吃到還什麼也沒參觀到,在時間緊迫的壓力下竟就如此離開了……。我常常在家悶得難受,卻又不能再向已是義務接待我的家庭多要求些什麼。也因如此,有太多例子,每每讓我從更細微處看見更深層的文化差異及不同的價值觀。學校和家庭間,不可能永遠稱心如意,不能用先入為主的態度去過日子。學習去接納、去尊重、去包容他人和生活週遭的一切,才是我此次交換學年中,最重要的收穫與蛻變。
在家裡,所有人都要分擔家事,我既然成了家中的一員,每天擦洗碗盤和倒垃圾已是家常便飯,我也相當樂意幫忙我的家人們做些什麼,減輕工作量。用餐時間是大家聊天的好場合,大家總是趁這段時間聊學校及工作近況,但只要還有人在用餐,就不得離席,否則會被說成不禮貌;我很少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只有做功課和寫作時,才可以自己待在房間,我的家庭希望我在客廳多和他們聊天和互動,而有時我想要閱讀,只能假借做功課之名回房看書。然而,如此一種的生活模式,讓所有人體認到家庭的重要和溝通之必需。我們很常有所謂的家庭聚餐或派對,也是由於此種觀念之故。家人和樂融融,非常熱絡同時也不羞於情感方面的表達,這應該是我們中國人最缺乏的吧!
所有的文化差異,讓我發覺了他種文化的矛盾及優點,及我們文化中的缺陷和可取之處,在一個地球村的環境下,若人們能互補,接納不同世界的價值觀也懂得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話,這個社會一定能更進步,更開闊。
放眼未來
雖然努力有了代價拿到了當地中學很少發給交換學生的畢業證書,甚至可以在那兒繼續升學,但考慮到家庭的經濟能力,能有一次難得的交換學生機會已經是上天對我的特別恩寵,加上我對自己的期許並不想要像許多其他人一樣,出了國就幾乎中斷了對自己的文化和祖國的進一步認識與嘹解,所以我決定還是回到台灣復學。國外的生活環境再好,教育制度比國內再理想,畢竟不是自己的根,我的心中仍會感覺少了那份歸屬感。我想交換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學生盲目的羨慕外國的一切,而是在對自己文化語言已經有了一定認知的年紀時,藉由所體驗的文化差異去發現人們生活不同的奧妙之處,進而問問自己想要追求什麼,讓自己對未來更充滿希望。
在這段人生插曲中,我真正走出台灣這座狹隘的島嶼,看見了更多元、更開闊的異國文化風情。回國後,重新回到生活常軌、忙碌地上緊發條,我沒有任何「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崇洋心態,而是更加喜愛、關懷這片我土生土長的土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後,我不再是從前的我,一年來的磨練,我最高興的是我擁有了獨立思考、不受侷限、不被束縛的視野——我覺得我已經能看得更遠,想得更寬,同時也對自己充滿信心,渾身是勁;至於我的待人處世態度方面我也體會了需要更加圓融的重要,因此與家庭朋友間的相處自然就顯得更為和諧些,我不再怯於表達,即使身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也能處之泰然,也具有一股那種好像可以克服一切,不畏艱難的勇氣,這真是莫大的收穫啊!
這是一個生命翻昇飛揚的逗點,也是另一段成長冒險的開端。
故事才要開始,而我,隨時準備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