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平興國中 楊長浤家長
一部「世界是平的」暢銷書激起人們「全球化」的世界觀,家長也逐漸意識到「國際競爭力」的現實。所以我非常支持小孩有海外求學經驗,這是接受「國際化」最好的良性刺激,更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落實。然而所費不貲的留學費用,受薪家庭很難隨時達成。我們家已經栽培了一個留學生,哥哥,也只能供他拿美國拿碩士,高中大學都是在國內完成,僅這樣也花了我們不少錢。所以等著升高中的弟弟,僅管他心醉美國文化,也只能給他承諾,等他大學畢業再說了。
有一天,一位朋友來訪聊天,得知她在海外工作的女兒,高中就參加「一年國際交換生」計畫,進入美國高中就讀,最重要的,吃住免費所以費用不高。於是好奇地選了幾家代辦,聽了幾場說明會,了解詳情後,我們選了遠景安來實現弟弟的「美國夢」。為什麼是遠景安?其實他們的辦公室裝潢最「樸實無華」,不是很吸睛,但是他們的說明會也很「樸實無華」,其實誠懇、實際,不加油添醋感覺吧。他們在業界多年,我們桃園多所高中也找他們辦。負責課程的小哥Sean就是在美國長大、接受美式教育,小姐姐Rebacca自己也是高中交換生,回來讀國內的大學。他們不同的求學經驗及美國生活分享,對孩子很受用。就這樣,弟弟在國中會考,高中放榜之後,提早實現他的「美國夢」。竟然前後不到半年的計劃,他自己都沒想到這麼快就可以成行。
於是,去年2019八月底,弟弟一個人前往美國德州Amarillo 讀書了。
一個15歲的少年,獨自拖著兩個28吋的行李箱,歷經二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及兩次轉機,我們熟悉這寂寞背影,是繼老大之後,雖然弟弟年紀更小,最後還是平安抵達目的。不是我們太放心,而是相信他做得到,畢竟未來一年的生活「必須」自己面對、溝通、解決,應該就從第一天就開始呀,路是問出來的,未來生活適應也得自己摸索出來。
本來這交換生計畫預計2020五月底結束,年初的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尤其美國疫情日益嚴重,許多航線一天天關閉,為了孩子的安全考量,我們就讓他提前在2020四月初回台灣了,總共在美國待了八個月。
這八個月,我們家就像派遣了一位「駐美特派員」隨時向我們報導當地的家庭、學校、文化、社交生活等,頗精彩的!為了不打擾孩子作息,我們只在周休通話視訊,每次至少2個小時,兒子竟然比在國內更愛講話,每次捨不得放下電話的反而是他,他說「非常珍惜講中文的機會」。他的接待家庭成員簡單,爸媽及一個8歲小孩。還有周休及假日固定來訪的親戚,家裡有時很熱鬧。他們是基督徒,每周日都要上教堂,兒子也要去。很特別的是轟爸有些微「聽障」,所以他們去的是「聽障教堂」,用投影機及手語傳福音,藉此訓練英文閱讀能力以及了解喑啞人士的生活習慣。
美國的生活圈就是接待家庭與學校,兒子非常喜歡學校生活。上課氣氛輕鬆,重視個人想法,沒有考不完的測驗卷。尤其重視體育,成績好才能進校隊。體育成績與一般學科成績分量相同。特別的是學校沒有「專任體育老師」概念,體育老師同時也是某科任課老師,可見他們認為體育就是生活,每個人自然而然都會。熱愛運動的兒子,在學校簡直如魚得水,很容易加入他想玩的校隊。學校的校隊也分「季節」,美式足球季打完接著籃球季,籃球季結束可加入棒球隊或田徑隊。除非時段衝突,兒子每一項都參加了。學校之間的比賽更是重要,幾乎每周有3-4場校外比賽,甚至遠到車程4-5小時遠的地方。有一次比賽,凌晨兩三點才回到學校,轟媽還得專程到學校去載他回家。轟媽是個年輕媽媽,才38歲,個性溫和,是同一所高中的手語老師,頗能了解兒子的需求,常得額外載他去練球及比賽等等,毫無怨言。
同學很友善,特別是和校隊的感情,在校時間一起練球、一起比賽、去健身房練重訓。美國高中設備有室內籃球場、美式足球場、棒球場、設備齊全的健身房等似乎是「基本配備」。中午同學會約在學校餐廳一起吃飯,有時有車的學長會開車载大夥兒出去吃飯,回來每人就拎著一杯加冰塊的飲料回教室,兒子說這可是「地位」的象徵,表示你有「高年級」、「有車」的朋友。球隊的家長很熱心,輪流在不同的家庭聚餐,開趴,兒子就這樣不知不覺融入德州文化,比在課堂上一學期每美國歷史還有效果。說起美國歷史,兒子讀得很吃力,名詞典故太多,抓不到重點。但是,數學就是「天才」啦,幾乎是所有華人的天賦,基本的心算常讓同學驚訝不已,很好笑!
孩子在國外一年的學習收穫是什麼?如果反問孩子在國內一年的學習是什麼?相信家長們就不會「過度」期待,孩子學習能力在國內外應該差不多,不會一下子變天才,但是「潛移默化」的效果就無限發揮了。例如,回台灣後,看新聞會轉到CNN;英文會話脫口而出,完全不用考慮文法。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出國之前非常「哈美」,經歷美國家庭簡約生活及美國政府對疫情失控、種族問題,他認為美國其實「還好」。尤其驚訝美國同學幾乎都沒出國經驗,他們去過紐約就不得了,是否因為狹隘的世界觀侷限對人的了解,甚而種族歧視…種種言論常令作媽的我嘖嘖稱奇。現在出去倒個垃圾,也會和鄰居東家長西家短聊起來。回來後,面對漫長的暑假,竟然主動要求去打工,自己寫起履歷表,自己跑去面試,自我介紹,雖然一直沒找到工作,他那積極主動侃侃談而談的自信,完全不是出國前的樣子。我還沒有說他也會下廚做飯了呢!聽說他的蛋炒飯是接待家庭「加菜」等級的美食,周日才有的秒殺晚餐!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和我們一樣,只要能力所及,肯定給小孩「最好的」,尤其教育方面,我們會更捨得花,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就是另一種投資,更何況孩子是「績優股」呢?湊錢也要買。我們家哥哥的就業之路,一路步步高升,的確和他在美國讀書、就業經驗的加分有關。這就是對孩子「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觀念。
現在弟弟也完成「國際交換生」體驗,他自己說像服用過「大補帖」,迫不及待等國內高中開學,好好發揮一下。接著考上國內理想大學。之後,他竟然認為研究所不一定要出國讀,要看有沒有那個「必要性」;即使要出國也不一定是美國這個國家,他說歐洲、中國都可以考慮,一切看自己學業興趣發展!
哇!從前那個「哈美」的小孩,已不是盲目不思考的「狂粉」,而是一個有理性有抱負的「覺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