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丹麥! – 丹麥高中交換學生心得分享

新北市立新店高中 劉和嘉

「丹麥喔!哥本哈根嗎…還是哥本哈根在其他國家?」「對丹麥超級不熟耶。」 「你可以去那裡學英文啦!」 台灣的普通高中生。和大家一樣,我上一天課,接著補習;補習完回家後,繼續打開書本。午夜快到前,趕快到家後巷的鹹酥雞店點一份回家。邊吃時要再讀點書後才能躺上床。會考、學測、指考,是人生中的晉級線。那天我和家人在逛花店,我隨口一問:爸爸,我想去當交換學生,他的回答改變了一切!從近半年的申請程序,到找到了寄宿家庭,最後,在機場發現這一切真的是進行式了,我離開了。現在,坐在一年前同樣也讀著書的書桌前,我回來了,同個房間;同個家;但我不同了!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5 preset
丹麥,從小到大沒聽過這個國家幾次。北歐國家之一,因福利制度及快樂而聞名的國家,儘管第一語言為罕見的丹麥語,丹麥成為了交換學生的選擇之一。 丹麥的福利制度福利在哪裡?醫院,學校都不用錢。他們尋求最基本的:公平。轟媽曾經告訴過我:信任、平等、快樂,這就是丹麥人。三個簡單的詞,銓盡了根根本本的丹麥人特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兩次,一次是我在中央車站忘記了整個包包,完全忘我的就這樣坐上火車回轟家,沒想到回到轟家才震驚發現背空空的,竟然忘記帶了包包!接下來的幾乎整個禮拜就這樣欲哭無淚的撐過遺失感,直到那個星期五,轟媽叫我下樓去,赫然發現籌現在眼前的竟然是我遺失在中央車站的包包!第二次,在某個圖書館忘記了自己的袋子,發現的丹麥人就隔天打電話告訴我要我去他家領回,當時去領袋子的時候還被邀請留下來吃了一頓晚餐。丹麥人的純樸善良,犯罪率近0%。在學校手機電腦所有學生都到處丟,到處放,他們人性本善的理念是全體的,人與人之間即使不認識,對他們來說互相信任是基本的禮貌。 這也就牽連到了他們福利制度以及稅收。其實有點類似共產主義的概念,丹麥人的平均收入極高。稅收高,全部集中於政府,而由政府去分發給每個百姓。轟哥有在修車行打工,月薪就高達了七萬元!聽了都準備移居丹麥打時薪工了,但他告訴我繳完稅後,他只剩下2萬元,加上丹麥物價偏高,這點錢其實不算多。可見得丹麥的稅高不是在開玩笑的。但每個丹麥人說高雖高,但沒有人不願意繳稅,這對他們來說,是平等的基底。每個人值得擁有基本的物質生活。使得每個人都願意接受教育,出社會工作,慢慢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這種社會是他們全體一起營造出來的。也因為如此,丹麥最大的特色就是快樂。與台灣不同,丹麥重視親友互動。轟媽每天一定會問我兩個問題:今天開心嗎?學校順利嗎?可能在台灣今天這兩個問題就是:今天有考數學嗎?段考準備好了嗎?與好朋友跟家人出遊,丹麥人是絕對不一直拍照的!剛到丹麥與朋友出去的時候,常常被朋友說不要再拍照了!連食物也要拍你太誇張了!在台灣,照片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對他們來說,當下的感覺才重要。他們注重的,是內心現在此時此刻的感受。全世界只有丹麥有這個單字叫「hygge」。這個字,中文英文,甚至各個語言可能都翻譯不出來這個單字的解釋。他是一種感覺的單字。為內心是溫暖的,與親友相處時的快樂,那種單純自在的時候,簡單快樂。沒有一天他們不使用這個字,很多這些「hygge」時刻,讓我思考道是否我們台灣日常生活中就是最缺乏、最需要的這一小部分快樂。簡單的問候,單純快樂的「hygge」。 或許因為語言的隔閡,因為想法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刻,你會跌一兩跤,但這不就是來做交換學生的最初衷嗎?這些時候讓自己尋找出路,和轟家,和學校,和朋友,和機構代表,等等的人出了問題,有時候最能幫助你的就是溝通。請不要一和轟家或是機構代表起爭執時,就馬上指認為是對方的錯誤,由上面就可以看出來,亞洲與歐洲的差別是天攘之別的。面對他們的個性與想法。常常我們認為是對的,是理所當然的,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他們無法接受的,甚至大忌,但就是在這樣每日的磨合中學習到種種不同的人生經驗。所有所謂「學成歸國」都是從降落的第一天起開始慢慢培養出來的。不論語言,不論友情,不論你我。 從出國前到回來後,所有人唯一會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去當交換學生?你想去交換學生的原因是什麼?其實最初時,我是沒有原因的。我就是想去交換學生。但是經過這一年後,我發現我來交換學生的原因,就是尋找,尋找你真正想要的,你真的需要的。尋找你是誰,尋找你的成長。交換學生是一門課。不簡單也不容易。但很多人也許會覺得說來當交換學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們的說法是:就是出國玩一年啦!——大錯特錯。常常聽說人生活在安逸圈外,會努力尋找回那種安逸感,也就是所謂的適應。對我來說,這個安逸圈是非常非常困難去創造的,我覺得這就是交換學生中一課很難很難學得的能力,你等於是要嘗試去打破別人已有的安逸圈,嘗試甚至說服另一方去包括你進入他們的圈內,為了創造我的安逸圈,反而在這年嘗試很多我以前從來不願意去試的事物,開始逼迫自己擴大內心的極限,或是我常常開始逼自己一定要拿出力氣去交際或是同行,畢竟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以後想要也沒辦法了。從剛開始要派對,放開面子和大家跳舞,或是逼自己做2節課的大報告,儘管沒有人要求你,撐完這一年,努力讓自己開心,這些事情,我以前稱它為成長。對我自己最基本原則的就是:要是我要做這件事,就做到最好;要不沒辦法做到最好,就不要做。交換學生這個過程,大部分的人都說在學習在學習,到底在學習什麼?最後真正會體會到的「學習」是:交換學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獲得與失去中的平衡,不斷學習在落淚和大笑中取得中間值,不斷學習所有種種的離別與相遇。寄宿家庭、同學、鄰居、好朋友。一年中像是走過整個人生,生死離別在你眼中默默發生!交換學生是一個旁觀者,跟誰不好也不壞。親近卻也陌生。來到陌生的國家,第三旁觀者的視角,默默注視者每個人的一舉一動。每人個在我眼中卻投射,喚起了我對某些人某種人的記憶,那種特質在我眼中默默發現,或許這是以前的我。 交換學生結束後,對自己負責才真正要開始!